- IC型号
加快设计与智能共融 助力先进制造业发展
发布时间: 2020/3/26 16:00:16 | 337 次阅读
为全面落实《中国制造2025》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部署,我国将发展智能制造作为长期坚持的战略任务,分类分层指导,分行业分步骤持续推进。那么智能制造具有怎样的内涵特征呢?
工信部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装备工业研究所所长左世全认为,智能制造是面向用户个性化需求,在新一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基础上,与先进制造技术融合发展形成的新型生产方式。
其特征是:实时响应工厂、供应链网络和客户不断变化的需求和条件。智能产品由物理部件、智能部件和联接部件构成。智能部件能加强物理部件的功能和价值,而联接部件则进一步强化智能部件的功能和价值,使信息可以在产品、运行系统、制造商和用户之间联通,并让部分价值和功能脱离物理产品本身存在。
智能产品具有监测、控制、优化、自主等功能。每一类功能都是以前一类功能为基础,例如一个产品要拥有控制能力,首先要具备监测能力。典型智能产品包括:智能手机、智能汽车、智能家电、智能机器人、无人机、无人船等。
智能产品能够扩展行业本身的范围,除了产品自身,还将包含一系列相关产品。将这些产品组合到一起,就能满足更广泛的潜在需求。而单一产品的功能也会通过相关产品得到优化。例如,将智能农业设备联接到一起,包括拖拉机、旋耕机和播种机,这些设备的整体性能就会提升。约翰迪尔公司(John Deere)和爱科公司(AGCO)合作,不仅将农机设备互联,更连接了灌溉、土壤和施肥系统,公司可随时获取气候、作物价格和期货价格的相关信息,从而优化农业生产的整体效益。
加快深化融合
工信部产业司司长许科敏指出,中国是世界上大的消费市场,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居民收入增加带动消费水平的提升,工业转型升级将进一步提速,对智能制造发展需求巨大。因此,企业应该加快与信息化、智能制造的深度融合。
在智能制造过程中,企业应该把技术设计创新和管理创新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因此,技术创新能否给企业带来预期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拥有相应的管理体系与之协同,很难想象管理落后的企业会持续开发出先进的技术。加强管理和管理创新,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内容,也是新时期新形式的必然要求。作为拥有工信部认定的“工业设计中心”的海尔,提出“人单合一”管理模式,在培育竞争新优势方面成效显著,值得广大企业学习和借鉴:
一是海尔“人单合一”管理模式适应了在数字化、网络化对生产方式带来颠覆性变化的时代背景。互联网改变了用户消费习惯,使得经济发展步入了以体验、共享和社群为特征的新阶段。企业过去那种整体面向市场,内部计划指令性地计划生产、供应市场的做法,已经无法适应互联网时代用户个性化的需要。海尔以市场需求和用户体验为出发点,将用户个性化需求与大规模定制有效结合。实现了生产的柔性化,将用户从被动购买者转变为全流程参与的体验者。
二是海尔管理经验的实质是顺应互联网时代、去中心化、分布式的发展趋势。从战略层面看,海尔重新定义了用户、员工和企业三者的关系。在用户与企业之间,真正把选择权交给用户,实现用户的个性化;在员工与用户之间努力使用户的价值与员工的价值统一,实现员工的创客化;在企业与员工之间,鼓励员工积极主动创造大的价值,实现企业的平台化。从实践层面看,海尔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平台,在用户需求、设计研发、供应链、生产制造、物流配送等全流程,实现消费者、供应者、各类技术人员互动参与,由封闭式企业组织变为开放的共生创新系统。从管理工具层面看,海尔在组织结构变革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开发了战略损益表、共赢增值表、二维点阵图等工具,引入了对赌契约机制,全面激发人的积极性,全面衡量人的价值。
左世全认为,当前,我国制造业总体仍处于电气自动化(2.0)、数字化(3.0)并存的阶段,大部分企业尚未实现数字化(3.0),而德国已经基本完成数字化(3.0),正迈向智能化(4.0)。因此,我国推行智能制造不可能一步到位,必需从国情出发,走电气自动化(工业2.0)补课、数字化(工业3.0)普及、智能化(工业4.0)示范的“并联式”发展道路。
制造业企业需要依托市场规模应用,强化支撑能力,确立“双轮驱动”发展模式,即硬件进化(+补课)和软件革命(+人工智能),依托现有产业,推动智能转型。
工信部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装备工业研究所所长左世全认为,智能制造是面向用户个性化需求,在新一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基础上,与先进制造技术融合发展形成的新型生产方式。
其特征是:实时响应工厂、供应链网络和客户不断变化的需求和条件。智能产品由物理部件、智能部件和联接部件构成。智能部件能加强物理部件的功能和价值,而联接部件则进一步强化智能部件的功能和价值,使信息可以在产品、运行系统、制造商和用户之间联通,并让部分价值和功能脱离物理产品本身存在。
智能产品具有监测、控制、优化、自主等功能。每一类功能都是以前一类功能为基础,例如一个产品要拥有控制能力,首先要具备监测能力。典型智能产品包括:智能手机、智能汽车、智能家电、智能机器人、无人机、无人船等。
智能产品能够扩展行业本身的范围,除了产品自身,还将包含一系列相关产品。将这些产品组合到一起,就能满足更广泛的潜在需求。而单一产品的功能也会通过相关产品得到优化。例如,将智能农业设备联接到一起,包括拖拉机、旋耕机和播种机,这些设备的整体性能就会提升。约翰迪尔公司(John Deere)和爱科公司(AGCO)合作,不仅将农机设备互联,更连接了灌溉、土壤和施肥系统,公司可随时获取气候、作物价格和期货价格的相关信息,从而优化农业生产的整体效益。
加快深化融合
工信部产业司司长许科敏指出,中国是世界上大的消费市场,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居民收入增加带动消费水平的提升,工业转型升级将进一步提速,对智能制造发展需求巨大。因此,企业应该加快与信息化、智能制造的深度融合。
在智能制造过程中,企业应该把技术设计创新和管理创新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因此,技术创新能否给企业带来预期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拥有相应的管理体系与之协同,很难想象管理落后的企业会持续开发出先进的技术。加强管理和管理创新,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内容,也是新时期新形式的必然要求。作为拥有工信部认定的“工业设计中心”的海尔,提出“人单合一”管理模式,在培育竞争新优势方面成效显著,值得广大企业学习和借鉴:
一是海尔“人单合一”管理模式适应了在数字化、网络化对生产方式带来颠覆性变化的时代背景。互联网改变了用户消费习惯,使得经济发展步入了以体验、共享和社群为特征的新阶段。企业过去那种整体面向市场,内部计划指令性地计划生产、供应市场的做法,已经无法适应互联网时代用户个性化的需要。海尔以市场需求和用户体验为出发点,将用户个性化需求与大规模定制有效结合。实现了生产的柔性化,将用户从被动购买者转变为全流程参与的体验者。
二是海尔管理经验的实质是顺应互联网时代、去中心化、分布式的发展趋势。从战略层面看,海尔重新定义了用户、员工和企业三者的关系。在用户与企业之间,真正把选择权交给用户,实现用户的个性化;在员工与用户之间努力使用户的价值与员工的价值统一,实现员工的创客化;在企业与员工之间,鼓励员工积极主动创造大的价值,实现企业的平台化。从实践层面看,海尔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平台,在用户需求、设计研发、供应链、生产制造、物流配送等全流程,实现消费者、供应者、各类技术人员互动参与,由封闭式企业组织变为开放的共生创新系统。从管理工具层面看,海尔在组织结构变革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开发了战略损益表、共赢增值表、二维点阵图等工具,引入了对赌契约机制,全面激发人的积极性,全面衡量人的价值。
左世全认为,当前,我国制造业总体仍处于电气自动化(2.0)、数字化(3.0)并存的阶段,大部分企业尚未实现数字化(3.0),而德国已经基本完成数字化(3.0),正迈向智能化(4.0)。因此,我国推行智能制造不可能一步到位,必需从国情出发,走电气自动化(工业2.0)补课、数字化(工业3.0)普及、智能化(工业4.0)示范的“并联式”发展道路。
制造业企业需要依托市场规模应用,强化支撑能力,确立“双轮驱动”发展模式,即硬件进化(+补课)和软件革命(+人工智能),依托现有产业,推动智能转型。
此外,企业应根据行业特点,着眼于降低运营成本、提高产品一致性,满足个性化定制要求或谋求服务增值,不要盲目进行;要力争成为客户服务的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确立产品即服务思维;加强IT部门与工业设计研发部门的协作,将IT团队融入研发设计部门,或者建立IT代表的跨部门研发设计团队,创新设计产品,并管理产品的升级和修补以及产品离开工厂之后的性能管理与优化。